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日經曝中共最新密令

日經新聞報導,在中國大陸尋求打造具競爭力且自給自足的半導體供應鏈之際,北京當局正敦促國內主要汽車製造商,使用的國產晶片比率要在2025年前提高到25%,之後比率會再提高。

日經新聞報導,北京當局正敦促國內主要汽車製造商,使用的國產晶片比率要在2025年前提高到25%。(路透)

日經新聞報導,在中國大陸尋求打造具競爭力且自給自足的半導體供應鏈之際,北京當局正敦促國內主要汽車製造商,使用的國產晶片比率要在2025年前提高到25%,之後比率會再提高。

報導引述知情人士指出,工信部已要求上汽集團、比亞迪、東風汽車、廣汽集團及第一汽車集團,要在明年之前提高國產車用相關晶片的採購比率到20%或25%,涵蓋每輛車包含的晶片數量比率、以及總採購額的占比,「這個目標野心勃勃,最終將在汽車內使用所有國產晶片」。

中國大陸一年賣出超過3,000萬輛汽車,約占全球汽車銷量的三分之一,但當地供應的車用晶片比率只有10%左右。

知情人士說,到目前為止,北京這項採購準則都不具強制力,但將以獎勵或社會信用體系鼓勵國內車廠遵循這項政策。中國大陸已希望提高國內加強採購其他國產電動車零組件,包括電子控制器、顯示器及充電供應系統等,工信部今年1月已發布國家汽車晶片標準,以加速強化這類晶片的生態系。

汽車所使用的感測器、微控制器及電源管理等多數晶片,都不需要先進生產工具或技術,意味著北京這項政策將嘉惠中國大陸晶片製造商與供應商,但車用晶片重視可信度與安全性,因此汽車製造商大多不願更換供應商。車用晶片領域長期由英飛凌(Infineon)、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意法半導體(STMicroelectronics)、恩智浦半導體(NXP)及瑞薩墊子(Renesas)等業者主導。

墨卡托中國研究所(MERICS)資深分析師麥狄指出,電動車浪潮成為中國大陸晶片製造商進入國內汽車供應鏈的一大機會,因為電動車產業還沒有既定供應鏈,是新入者的良機,雖然中國大陸晶片製造商仍不太可能完全取代外國晶片,但有望擴大其他類型車用晶片的市占。

許多晶片製造商都視車用晶片為強勁的成長引擎,也都積極擴張。研究機構Yole集團的數據顯示,每輛汽車內含的半導體價值預估到2028年時將增至912美元,遠高於2022年的540美元,同期市場規模將從430億美元成長到843億美元。

好幾家中國大陸車廠也都有自己的半導體產能,例如比亞體生產電源相關晶片。中國大陸也希望擴大生產碳化矽(SiC)等功率半導體,以搶攻車用晶片市占。

中國大陸力推汽車業擴大使用國產晶片,正值美中科技戰與科技霸權之爭升溫。美國已宣布今年提高對中國大陸電動車的關稅稅率至100%,明年提高中國大陸制半導體的關稅稅率到50%。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經濟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518/2055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