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習近平的文藝生活 年輕時就是鄧麗君的粉絲

海外挺習黨媒多維網/習近平自從接任中共領導人以來,除了工作狀態時常見諸報端和螢幕外,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其表現出的生活化一面讓民眾眼前一亮,特別是習近平表現出來的「文藝范兒」,更接地氣。在外界看來,這是一位講話喜歡引用中國古代經典和民間俗語、對俄國文學有所造詣、看過不少美國大片、對流行事物有所把握、並熱衷足球和游泳的中國男人,他的「文藝范兒」已被外界所熟知。

在《南都周刊》2014年第5期中,就以《習近平的文藝生活》為標題,對習近平在工作之餘聽什麼歌曲、看什麼書和電影等的文藝生活進行了一次盤點。習近平展露自己的文藝情懷並非偶然。報導稱,習近平這些領導人「在特定的時間點將自己的文藝生活拿出來和大眾『分享』,當然也自有其背後的選擇邏輯。」

用春晚催淚名曲註解忙碌生活

在民眾大肆吐槽馬年過年聯歡晚會之際,習近平也用春晚的節目表一表自己的工作生活狀態。2月7日,在外訪俄羅斯、參加索契冬奧會開幕式的間隙,習近平接受了當地電視媒體的專訪,在回答「擔任國家主席的個人感受」這個問題時,習近平提到了春晚。

習近平選擇馬年春晚「催淚」名曲《時間都去哪兒了》作為自己忙碌生活的註解。習近平說,「對我來說,問題在於我個人的時間都去哪兒了?當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

就在習近平接受外媒專訪的前一天,2月6日的《新聞聯播》就已選用《時間都去哪兒了》作為結束配樂。這是《新聞聯播》在2014年的創新:特定的節日裡,嚴肅的新聞主播會在節目最後用溫情口吻播誦一段「心靈雞湯」,被網民戲稱為「彩蛋」,而選擇具體的某段歌聲而非傳統的和聲配樂,更是「彩蛋中的彩蛋」。

不難理解,「貼地氣」的文風要求和《時間都去哪兒了》對「孝道」的抒發,是習近平這次「點歌」的背景之一。

對文豪姓名和精彩章節如數家珍

在7日進行的專訪問答中,時髦歌曲引出話頭之後,習近平接著說,「我經常能做到的是讀書,讀書已成了我的一種生活方式」,他又舉出了一串名字:克雷洛夫、普希金、果戈里、萊蒙托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涅克拉索夫、車爾尼雪夫斯基、托爾斯泰、契訶夫、肖洛霍夫。能將這些文豪的姓名全部對號入座,顯然需要一定的文學素養。而習近平的水準則是「許多精彩章節和情節都記得很清楚」。

這並不是他第一次顯露出對俄國文學的熟悉。一年前,習近平以「國家主席」身份首次外訪,目的地同樣是俄羅斯,同樣在接受俄國媒體訪問時,他就曾提到過這些名字。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演講時,他還引用了車爾尼雪夫斯基的名言來闡釋自己的歷史觀,「歷史的道路……有時穿過尖埃,有時穿過泥濘,有時橫渡沼澤,有時行經叢林。」

其實,在外事場合提到與東道國的文化淵源,是領導人交際手段的體現,而中俄關係在習近平上任後的持續蜜月期,則使得對共有文藝經驗的讚美更加意味深長。比如,談到《喀秋莎》等俄國民歌,習近平曾對普京說,「中國人差不多都會唱這些歌,也算是中國民歌了。」

習近平的觀影名單很豐富

國家領導人對文藝作品的最初記憶,或與少年時的意識形態有關。而當他們在出訪與本國存在分歧的國家時,用「文藝」拉近距離、展現自己的開放色彩也是一種嘗試。而習近平自己曾透露,他有自己的觀影名單。

在2012年初那次重要的對美訪問中,習近平曾回憶起1985年第一次訪美的細節。時任正定縣縣委書記的他和美國房東的女兒有一段關於美國電影的對話:「您看過美國電影嗎?」「我看過的美國電影有《獵鹿人》、《教父》等。」此外,上世紀90年代的電影《拯救大兵瑞恩》和《碟中諜》也曾進入中年習近平的觀影名單。

這些美國電影對他產生過何種具體影響,外界無從得知。不過,來自美國的文藝作品,他顯然有所接觸,青壯年時期的習近平就看過不少美國電影。有一點可以明確,在2012初的這次出訪中,中美雙方就解決WTO電影相關問題的諒解備忘錄達成協議,中國人每年可以多看到14部美國進口大片。當時作為「副主席」的習近平,除了談到美國電影,也到洛杉磯看了一場NBA比賽,又和籃球明星「魔術師」詹森、足球明星貝克漢姆合影。

曾有外電報導,習近平對美國電影的評價是「美國人有很明確的價值觀,對好壞有清楚的界定。在美國影片中,通常是好人得勝」。

傳承傳統古文親近流行元素

中國的國家領導人通常很少會在公開場合談及自己的興趣和愛好,但近來習近平似乎在打破這個不成文的慣例。在2013年年底,習近平在山東曲阜考察時,就曾經對《孔子家語通解》、《論語詮解》這兩本儒學研究作品大加青睞。「這兩本書我要仔細看看。」他點名說。

經過點名的古文圖書就成了觀察者們亟需的標尺。一度需要編者自己貼錢才能出版的《孔子家語通解》,一夜之間變得洛陽紙貴。一個題外話是,在《孔子家語通解》被各大書店列為「特別推薦」的同時,今年的2月4日,在由中國藝術家協會等單位共同主辦的「全國德藝雙馨10周年大型公益活動」頒獎盛典上,該書的作者楊朝明本人也獲得了「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的稱號。

據了解,習近平上任後,對黨內文風進行改革,大量引用古文詩句及通俗用語,「打老虎」、「洗洗澡」等通俗用語被普及的同時,「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等比較地道的古文用法也頻繁出現。

除了早年的積累之外,談及流行,習近平似乎也有一定的靈敏度。2013年3月25日,習近平在坦尚尼亞發表演講時特別提到中國電視劇《媳婦的美好時代》,他認為通過這部電視劇,「坦尚尼亞觀眾了解到中國老百姓家庭生活的酸甜苦辣」。無獨有偶,半年後在馬來西亞訪問期間,習近平再次提及流行文化符號,他說「歌手梁靜茹在中國廣為人知,被許多中國歌迷認為是中國人」。一天後,梁靜茹就在微博上回應:「在此謝謝國家領導人習先生的讚美與肯定,小梁會繼續在演繹歌涯里多唱幾首好歌給大家。」

對流行文化事物的熟悉和親近姿態,是習近平2013年文藝生活的底色。這並非偶然,據《博客天下》報導,早在習近平還是耿飈秘書的青春年代,他就是鄧麗君的粉絲,他和耿飈的司機楊希連甚至「把那盤《小城故事》的磁帶都聽壞了」。

對流行的不排斥,並不意味著習近平沒有要求。據報導,他和妻子彭麗媛第一次見面時,彭麗媛已經是小有名氣的歌星,而他只是不為人們熟知的廈門市副市長。習並沒有問彭「當前流行什麼歌」、「出場費多少」,而是問:「聲樂分幾種唱法?」彭麗媛「一下子覺得跟眼前這個陌生人有了默契」,她對媒體形容說,「當時我心裡一動,這不就是我心目中理想的丈夫嗎?人純樸又很有思想」。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海外挺習黨媒多維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4/0219/373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