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南方都市報:當不可替代的卡斯楚被替代

作者: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spqy/200802200004.asp

人們說「卡斯楚是不可替代的」,這句話幾乎是一個事實,他執政一個國家長達46年。可是,說這句話的人腦子裡大概想到的意思各不相同:說「不可替代」,可以是對一個領袖領導能力的極大讚賞,你的能力強到國家權力非你莫屬;說「不可替代」也在道出一個危機,國家的穩定繫於一個強人,而當這個強人在他不得已而被他人替代的時候,國家就前途堪憂。最後是人的生命長度在做出判決,你不可能永久活下去。卡斯楚還算是沒有把權掌到最後一刻。他在意識到失去能力之際,把政權交給了弟弟。

接下來,大家就都要問:古巴的未來是什麼?這有個上下是否一致、不一致是否能平衡的問題。

從政治上層來說,這樣一種家族傳承,前提是接班人要小心「按既定方針辦」。那麼,卡斯楚的方針是什麼?就是古巴外長2005年底的說法:保障古巴社會主義制度,首先要加強領導能力建設,其次要保證政府的觀念和信仰得到大多數人民的支持,最後要防止私有階級在古巴再次出現。重要的是最後一句話,就是在經濟制度上要防止私有經濟產生。一度曾經有人揣測老卡斯楚可能在任內向中國學習進行經濟改革,可是去年9月,病中的卡斯楚還不忘在《總司令的思考》系列文章中寫出一篇駁斥改革派的經濟思路,指新自由主義經濟處方「是一個巧妙的陷阱,我們絕不能掉進去」,並評價這些建議是古巴革命的「毒藥」。警告說:「不能出賣主權讓外國資金大量流入古巴。」主張應該停止外國資金對古巴住宅項目的投資,並再次反對使用甘蔗生產乙醇等生物燃料的做法。

那麼,這樣一種保持了46年的「政府的觀念和信仰」,是否「得到大多數人民的支持」呢?我們看過不少各種媒體去古巴採訪拍的紀錄片。當然,有一些人是表示不滿意的,他們基本上都是老人,就是屬於那個過去被消滅了的、今天還在被宣稱要「防止」其「再次出現」的「私有階級」之中的人們。這個階級中的人大多不在了,一些死去,一些出逃,但是還留下為數不多的一部分,他們過去擁有私人企業,後來艱難生活,當然是不滿意的,可是能在攝影鏡頭面前直接表示不滿,也並不多。那麼其他古巴大眾呢?古巴人是拉丁民族和大量黑人的混合,熱情奔放、音樂感極強,到處能夠看到吉他和舞蹈,看上去蠻快樂的。在採訪的鏡頭面前,他們有的表示對卡斯楚身體的關心和信心,有的表示自己在革命後生活改善,對這幾十年的生活很滿意。有的承認現在生活相當艱苦,可是表示自己並不在乎,還是要把革命進行到底云云。總之,紀錄片中的古巴人總體來說,和政治上層還相當合拍。

可是不知為什麼,看了心裡還是疑疑惑惑,為什麼呢?那是依據由經驗而來的常識。因為在一個媒體被嚴密控制、網際網路被嚴厲限制、政治控制嚴格的國家,在一個相對封閉、國家掌控教育、孩子按照一定革命模式成長起來的地方,這種鏡頭前的表現是完全不可靠的。記得在中國「文革」時期,外部記者前來採訪,得到的全部都是民眾高度擁護讚賞「文革」、對艱苦生活充滿樂觀熱愛、對私有經濟和資產階級大力批判的錄影資料。可是在「四人幫」被推翻後,民眾瞬間變臉,對改革的要求如排山倒海而來。因此,上面的合拍呈現一種虛幻的面貌。

那麼,接班的勞爾·卡斯楚是否就會完全拷貝哥哥的思路呢?他提到哥哥顯然很謹慎,哥哥「不可替代」,也是他的名言。但是,在不表面違拗「既定方針」的前提下,他是有一定自己想法的。在被指定接班之後,就公開承認多年來古巴積累的問題是工資水平低、生產率低下和腐敗等等,還指出有必要進行結構性改革。但又小心翼翼表示,不會有「特別引人注意的措施」。同時,他還向下屆美國政府「伸出了橄欖枝」。他並不那麼反對加強外國投資,還希望古巴不要「重複過去的錯誤」。他的演講受到民眾歡迎,可以暗暗說明,古巴民眾的革命決心底下,是在嚮往某種變化的。上面小心放一個氣球,下面也小心呼應。這種不張揚的隱隱合拍顯得更為真實。

在這個時候,有人還在讚賞一個81歲老人掌權46年的最後一個「神話」,在討論「神話」逝去之後,古巴是否會被美國改變。其實,古巴的不變是被一個老人強力撐住的結果,強力撤去,變化是必然的,古美關係將會好轉也是必然的。不是被別人改變,自己就會有內在的動力要變。預言變化不需要任何占星和預測能力,只需要合理推論,因為類似的神話我們看過很多了。而前面的強撐,對後面的變化來說,影響顯然是負面的。因為撐僵了之後很難把握變化的時間尺度和分寸。同類國家中,有些轉變順利,有些就支付非常慘痛的代價。因此,即便小卡斯楚和民眾能夠在未來產生一個改革意願的一致,在具體運作上必定還會有很大落差,仍然需要高度的平衡技巧。自希望古巴能夠在一個「不可替代」的時代結束之後,變化得順暢一些。

 (作者系旅美作家)

責任編輯: 鄭浩中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8/0222/75931.html